3)196、_芸芸的舒心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孟家小院,真的很小,别说跟京城里的四进大宅子相比了,就是单单在村里头看,也是属于很小的。

  一个不大的院子,两间正房两间偏房,还有一个灶间和一个茅厕。

  等看到那个茅厕的时候,周芸芸和孟谨元对视一眼,都感受到了对方的无可奈何。

  怎么就忘了乡下村里的茅厕有多可怕呢?不单可怕,还没有浴室。对了,这里还没水暖,有的只是烧炭的暖炕。

  告老还乡仿佛有些太冲动了。

  幸好在经过半个月的适应后,最关键的是,他们离开京城时还是带了下人的,将茅厕拆掉重新改装成便所和浴室后,幸福感徒然增加。

  而此时,孟谨元也向村里宣布,他将免束教导村中孩子功课,不过只招收六到十岁的孩子,且若是没有读书天赋,他会负责劝退。

  得亏三山子已经过世了,没有听到这番话,要不然得多气啊!不是说,只要功夫深,铁杵也能磨成针吗?怎么他都那么努力了,还要被无情伤害呢?

  这个问题若是由周芸芸来回答的话,她一定会告诉他,有些人需要将铁杵磨成针,而另一些人他们天生心中就有针,两者孰优孰劣,还需要比较吗?

  幸好,三山子什么都不知道,也许此时此刻他早已转世投胎,得到了前世最想要的读书天赋。

  而村里,有着跟三山子同样梦想的孩子并不少,哪怕不求功名利禄,多认识几个字兴许就能去镇上、县城里找个账房的活儿。兴许还能跟周三河似的,干啥都赚钱,还带着全家老小一道儿赚钱。

  加上孟谨元又着重强调了他不要束,回头但凡年岁合适的孩子都被送到了孟家。

  可惜的是,孟家地方也不大,堂屋被归整出来当了课堂,饶是如此,等摆下桌案后,最多也只能收下十名学生。好在这年头的私塾、村学规模都很小,十几二十人已经算是数量不少的了,一般的秀才只要能招到七八个学生,就足以体面的维持生计了。

  最终,孟谨元收了十名学生,其中一人就是三河家的重孙子。至于大河二河并三囡,他们都一致表示自家专出蠢货,就不劳妹夫/姐夫费心了。

  周芸芸觉得自己有理由相信,他们都是被当年三山子的事儿给吓到了,以至于索性不叫儿孙们念书了。不过这年头,念书的到底还是少数,且周家最奇葩的地方在于,他们虽然不教识字,却一个个天生对算筹格外敏感,反正比周芸芸是强多了。

  而在招满了学生之后,孟谨元就带着一帮小伢子们天天念三字经。

  在村里办个学堂,也算是归隐田园的一种吧?

  比起孟谨元的高雅,周芸芸这头更简单,她只见天的跟三囡待一块儿,倒不是经常动手做好吃的,事实上多半时间她都是在指点三囡的儿媳、孙女们。至于三囡,她只负责吃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82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