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90章乡试结束_望族风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己,但不是苛责自己,一切要做到合理有度。

  试论之外,是几篇应用文,分别是诏、判、表、诰。

  分别是诏书、判语、表文和诰文,这都是在官场可能用得到的东西,统治者设立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人才,而儒道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文魁,正因这时空中对于文士做官并非推崇,令更类似于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后两场考试内容不被重视。

  纪宁虽然知道乡试的后两场考试内容或许无关大局,但他还是尽可能把自己的文章写的华美一些,这也是自己参加考试的一种责任和义务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很快到了八月十五,这天是中秋佳节,也是乡试第三场考试开考的日子。

  第三场的考试内容是五道时务策,就好像时政内容的考试,让乡试考生对近来朝廷和儒道所生的一些事作出点评,写出自己的看法,考试的内容无外乎国祚安定和儒学文风。

  五道时务策,真正让纪宁眼前一亮的是最后一道题目,很简略,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:“主少国疑。”

  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:“主少国疑,大臣未附,百姓不信,方是之时,属之于子乎?属之于我乎?”

  主考官在这里出了这种题目,似乎是在影射当今朝局,太子早亡,如今新太子、五皇子和文仁公主分庭抗礼,有朝局变乱的隐忧,在这种前提之下,出“主少国疑”题目很容易被人拿来大做文章。

  纪宁心想,这主考官也是有足够的气魄和胆识,先是让人议论“国无道至死不变”,后让人议论“主少国疑”,难道此人对朝局有不满和偏见,想借着主考金陵乡试来抒对朝局的不满?

  可惜纪宁并不知出题的主考官是谁。

  通常来说,主考官有两名,一名是朝廷派来的,一名是儒道文庙派来的,至于由谁来出题,那全看两边派来的主考官文采更胜一筹。

  而为了防止考生提前去贿赂考官,在开考之前,考官的身份需要绝对保密,考生并不知自己的乡试主考官是谁,等放榜之后,鹿鸣宴之时,考生才会第一次见到主考官,并拜其为座师。

  日后无论是在文庙研究儒道学问,还是在朝为官,同为某位名儒的座下弟子,那是一种很亲近的联谊关系。

  纪宁面对这种题目,只是作出了简单的论述,并未往深了去写,也是怕这种文章犯了皇权的禁忌。

  八月十五当天,纪宁便将自己第三场考试的卷子做完,但有规定不能提前交卷,要出贡院也要等八月十六第一次贡院放排之后,如果考生对自己第三场的卷子没自信,可以再在贡院里等一天,到八月十七下午就会强制收卷。

  纪宁是没打算再在贡院里多留一天,月圆之夜,纪宁将自己的蜡烛点燃,如此也能经历一个有光亮的夜晚,也是他在乡试贡院内的最后一晚。

  八月十六一清早,纪宁便摇响了自己考舍内的铃铛,这是交卷的提醒,负责守在外面的士兵叫了收卷的巡场官来,将纪宁的卷子收上去,关闭了七天七夜的考舍锁头打开,纪宁等于是提前两天一夜考试结束。

  (三七中文et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82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