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20章 第三场策问_望族风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因为这问题实在太过于片面。

  文庙的香火祭祀,关键在于圣人和先师,文庙认为应该在每朝每代都增加先师的数量若干人,然后让会试的考生来进行议论。

  显然这种策问题有些偏颇,纪宁所持的观点,是先师非一日之成,不但有德才的人能进入文庙,更应该注重文气,要能留下名垂青史的思想,才有资格成为先师,此事当由历史来决定,而非由人来决定。

  因为纪宁自己本身的目标就是进入文庙,所以他在这种策问题目上也没表太多的观点,主要是他不清楚出此题的人到底是何目的。

  每道策问题都不止一个答案,纪宁认为对的事情,在别人看来也许就是错的,他所要做的,就是把这些题目归纳和总结,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就可以了。

  旁人怎么想,那是别人的事,跟他无关。

  策问中最重要的,也就是两道时政问题了。

  现如今,大永朝最大的问题在于储君的争夺,太子、五皇子、文仁公主之间分庭抗礼,俨然都有染指皇位的意思,另外两位藩王崇王和惠王也都对权柄虎视眈眈。

  但在时政的策问题上,却并未涉及到这么敏感的话题,这也在纪宁的预料之中。

  纪宁心道:“第一道策问题,涉及到前朝的皇储之争,其实就在影射当下皇储之争,但如今毕竟是有太子在位,在会试中公然将舆论导向于这种话题,必然会引起士子中的风波,所以会试中也并不涉及到当下的皇储之争。”

  两道策问之时政题目,一道涉及到南北学术之争,这也算是很尖锐的话题了。

  第二道,便是四海来朝天下大同。

  这两道题目,纪宁觉得出的还算有水平,因为在会试中,考生都会遇到南北之争的问题,而且朝廷为了平衡江南江北的进士数量,甚至也规定在会试中南北考生各录取一百五十名的规矩,而殿试则没有任何限制,就是在这三百名贡士中选取,没有南北之分。

  纪宁的观点,是才学不分地域,不能为了一地的学术思想落后,就要给他保送几个人到进士的位子上,这本身就是在学术中不公平的现象。

  至于四海来朝天下大同,则更好像一个为皇帝和大永朝歌功颂德的题目,纪宁不想去做阿谀奉承之人,他在这种题目上,所涉及的仍旧是“居安思危”,并未一味去迎合皇帝和朝廷的胃口。

  五道题目全部完成之后,第一天仍旧没过去,他又仔细端详了一下那十道算经的题目。

  在看过之后,他还是很失望的,在他看来,那十道题目最多算是“小升初数学考试题”,最多是涉及到了一点概率的问题,在纪宁看来也没有多复杂。

  这种题目,他分分钟就能做出一百道,而且一道都不带错的,但因这时代数学思想还停滞于一个瓶颈的时期,使得这些题目在普通未接触过系统数学的人来说,显得太过于困难。

  纪宁原本想把题目的答案都写上,想想还是算了,因为他实在不想用这种“奇淫技巧”的方式进入朝廷。

  (三七中文et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82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