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79章 诗词中的小人物_望族风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是出自进士或者是翰林之手?还会被左相举荐?

  龙城只能没有退路,只能继续读:“……满面尘灰烟火色,?两鬓苍苍十指黑……”

  在场之人听到第二句,总算是有点诗句的样子了,他们脑海中也不由想象出一个正在烧炭的老翁,被烟灰熏得漆黑的模样。

  这两句称不上有多好,从文学的角度来说,只能是中规中矩。

  “……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……”

  刚觉得不错,第三句突然就好像又被打回原型了,这么直白的诗,在场之人还是第一次听说,倒好像不是在听诵读诗词,而是在听老人讲故事。

  “……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……”

  到第四句时,在场很多人都微微皱眉,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代入到这个小故事中,一个老头身上穿着单衣正在烧炭,却怕因为天暖而自己的木炭卖不出去,心中如此矛盾,这也实在是有些苍凉了。

  另一边,皇帝也听得很认真。

  虽然这诗好像的确是在表现民间疾苦,但因所写的东西,不涉及到是否触及他内心底线的问题,皇帝也没觉得这烧炭的老头跟他有什么关系,他自己也抱着听故事的心态。

  “……夜来城外一尺雪,晓驾炭车辗冰辙。牛困人饥日已高,市南门外泥中歇……”

  故事开始展,在场之人也开始为老者可怜,都担心天暖火炭卖不出去,现在突然下雪,那火炭一定能卖出去了,随即一定是销量好,而且买了新衣服回去,吃饱穿好,这应该是歌功颂德的套路啊。

  很多人都在觉得,这故事写的有水平,因为他们自己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。

  但往往事情不是他们所想的那么简单,故事突然又峰回路转了,“……翩翩两骑来是谁?黄衣使者白衫儿。手把文书口称敕,回车叱牛牵向北。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半匹红绡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……”

  读到这,诗词的内容就读完了,在场所有人没有称赞好的,也没有出来抨击的。

  在场鸦雀无声。

  很多人都觉得这故事婉转曲折,居然能用诗词的方式,短短几句话,就勾勒出社会百态,把一个卖炭翁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尽致,他们自己也要佩服作者的能力。

  但因读书人都心高气傲,他们佩服的不是这位作者的文学底蕴,而是佩服作者写故事吊人胃口的能力。

  连赵康政听了之后,也在微微皱眉,指了指龙城,看着旁边的文武大臣,问道:“诸位臣僚,这是……怎的说法啊?”

  赵康政生在宫中,平日不问百姓疾苦,当然不知道宫市的问题,在场很多人是知晓的,但谁敢出来说?

  赵康政从官员那里没得到答案,看着龙城道:“龙公公,这诗……是谁写的?”

  龙城赶紧道:“回陛下,乃是状元纪宁所作!”

  “哇!”

  一句话,便让在场所有人哗然。

  也许是之前所有人都在憋着等别人开口,等知道是纪宁写的这诗词之后,所有人都把目光落在众进士前排的几个人身上,其实他们还不清楚到底哪个才是状元纪宁。

  (三七中文et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82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