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十四章 宋知州的难题_大明之风起青苹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捐修城的事,借着鞑子寇边、威胁延庆的时机,宋云霄便号召大户们募捐,不过效果却寥寥,十天时间,才收到一千多两银子。

  就这,据说还有手眼通天的乡绅贤达要撺掇御史告他,城里的巡按御史衙门这几日也热闹了起来。

  至于对百姓加派的事,宋云霄想了又想,实在做不出来,一来是顾忌脸面,二来是怕官逼民反,三来则是很可能也收不上来。

  其实,明朝的赋税并不重,朱元璋泥腿子一个,自是知道百姓疾苦,于是在坐了皇帝之后,非常体恤百姓,国初田赋基本定在三十税一。

  如此低的税率,在历朝历代中也是鲜见,也就是汉初可以相媲美,而且更为巧合的是,刘邦和朱元璋同样底层出身,一个和尚、一个混混,自是对底层老百姓的不容易深有体会。

  不过,尽管明朝赋税很低,但挡不住那些不纳税的朱姓王爷和达官显贵的土地兼并,至万历四十四年,大明一半以上的土地便集中到了这些不缴税的人手里。

  而剩下的那些田地以及束缚在田地上的百姓,便承担了大明全部的赋税和徭役,百姓之苦,苦不堪言。

  明朝的税赋现状,大明历代皇帝自然也知道的,但知道是一回事,解决便是另一回事,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巨大矛盾中,税赋便是其中重要一项。

  因为大明的文官集团便是大明税赋制度的最大受益者。

  自永乐后,大明历代皇帝都与文官集团进行抗争,特别是到了弘治朝以后,矛盾便愈加激烈,无论是武宗设立“豹房”,还是嘉靖和万历的久不上朝,皆是这种斗争的重要措施。

  皇帝将大权牢牢控制在手中,只通过几个听命的大臣对外传达和执行,将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员隔绝在朝堂之外,这便是明朝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创新性发明。

  而在百年之后,清朝的皇帝将此更是发展到了顶峰,设立军机处,更是将大多数官员,隔离在了权力中心以外。

  但集权归集权,对于文官集团的土地及工商业免税等核心利益,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们几次争斗下来,各种改革皆以失败告终。

  即使改革前期顺利,但最后总会被底层的官员和士绅念歪了经,最终也逃不过人亡政息的命运。

  万历皇帝此时推行的矿监、税监制度,便是征收工商税的一种手段,但无奈太监们既贪且废,到了基层更是两眼一抹黑,根本斗不过那些官员士绅等地头蛇。

  但皇帝又有税赋任务,如何?便只能在当地士绅官员的忽悠下,又对着底层百姓下手了。

  所以底层百姓一提起矿监税监,便是怨声载道,而这时候的士绅官员便站在了百姓一边,力劝皇帝取消此法,既当了表子又立了牌坊,好处名声便都有了,黑锅全让万历一人背了。

  底层百姓税赋沉重,各地因为抗税而爆发的起义民变也是层出不穷。

  宋云霄是个有节操的讲究人,这种触霉头的事自然也不想去做,最不济,城墙不修便是了,若是因为修城墙而激起民变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

  而且宋云霄也是老官场了,事情既然不好解决,那就先拖上一拖,过段时间,没准就有转机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82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