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638、遥遥领先的手工业技术!_《我是皇太孙朱怀》朱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将棉桃喂人两轴中间的空隙里,利用这两根直径不同速度不等回转方向相反的碾轴相互碾轧,将棉籽从棉桃里挤出来。

  朱怀看完,不免感慨老祖宗手艺的高超。

  张大娘是该自豪。

  因为这种技术,直到四百年之后,美洲的黑奴们紧张地劳动一天,未必能剥离出一磅棉花!

  张大娘继续侃侃而谈的介绍:“剥了棉籽之后,第二道工序就需要‘弹’。”

  传统的方法是用一尺多长的小竹弓来弹松棉花的。这种小竹弓用竹做弧,用线做弦,弹力小,效率低。黄道婆把小弓改成了四尺长的大弓,用绳弦代替线弦,而且还用檀木做的槌子击弦弹棉。

  当然,到了明朝,弹棉花的技巧更加高超,在黄道婆的基础上大明的能工巧匠们,已经发明了赶车,这种车,自己一个人就能操作,右手转动曲柄,左足踏动踏板,左手喂添棉花,如此一来,就能达到一人弹棉花的技艺。

  “第三道工序,就要纺了。”

  纺,才是真正意义上华夏民族最具备技术结晶的一项工艺。

  它突破了从传统的式单锭手摇纺车,改进了三锭脚踏纺车!

  或许人们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

  老马在《资本论》里曾经说过,当英国人未发明珍妮纺纱机时,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有两个纱锭的纺车,但要找到能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,却几乎和找双头人一样不易。而黄道婆发明的纺车却是三锭的,并且一般人都能掌握!

  骄傲吧!这该感到骄傲!该为华夏农民智慧结晶感到骄傲!

  至于最后一道工序‘织’就是全部看妇女们的手艺

  了。

  等张大娘介绍完毕一切之后,朱怀才感慨大明手工业发展程度究竟多么高超。

  老祖宗的传统技艺,在这个时代,足够碾压世界任何角落的人!

  后来因为我们闭关锁国了,跟不上时代了,逐渐被超越,不可谓不是历史上一件可惜的事。

  但毫不谦虚的说,站在14世纪的初期,大明真就是引领世界的风向标!

  无数国外人,都以能见到东方这座神奇财富的巨国而感到荣耀!

  朱怀和宁沐雯是实打实的新手,后面的工序没本事做,只能老老实实的干着脱棉花籽的事。

  这一日过的很快,中午吃的是大锅饭,下午继续劳累的工作,直到傍晚,因为官府的典吏过来,朱怀才得以歇息。

  宁沐雯和朱怀都累的不轻,两人第一次干活,都有些笨拙,不过一个下午下来,逐渐熟能生巧起来。

  镇江府的典吏姓马,在明朝,县官是不见民的,百姓也不可能见到县衙堂官。

  都说七品芝麻官,可在这个年代,县令在地方上的权威,其实并不如典吏来的大!

  农民们接触的都是典吏,很少能接触到县官。

  马典吏先是视察了一下工序的进展,然后才让身后小吏们,将一大批棉花球倒到仓库内。

  朱怀想了想,背着手走到马典吏前。

  “见过马大人。”

  朱怀行了一书生礼。

  单这一礼,便将马典吏吓的不轻。

  这个村落内是没有读书人的,马典吏熟知。

  书生恰是他们这个群体不敢得罪的存在,因为每一个书生,未来都有可能考中举人,考中进士。

  这是半只脚踏入官僚体系的人,马典吏自然不敢黑脸。

  他也拱拱手,道:“这位公子很面生,不知?”

  朱怀笑道:“在下洪武二十五年辛卯科秀才朱怀。”

  朱怀没说自己是举人,举人的身份实在骇人,地方上许多县令都有可能是举人补缺上任的。

  这一年内,朱怀对大明地方政治体系已经足够了解。

  他说的话,又是洪武二十五年,又是辛卯科,又加上朱怀脸上淡定的气势,倒是真唬住了马典吏。

  “原来是朱公子,不知足下有何贵干?”

  朱怀想了想,道:“借一步说话。”

  马典吏自是不敢得罪文人的,此时已经认定了朱怀是秀才,便点头道:“好!”

  朱怀单独将马典吏叫到一旁。

  而此时工坊内的所有吴村百姓都看呆了。

  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,谁也想不到,朱怀居然三言两语就和他们畏之如虎的马典吏聊的如此亲近了?

  这未免有些令他们太过匪夷所思。

  宁沐雯俏脸通红,莫名有些骄傲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82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