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024章:考古史上留名_我在北大学考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点就放在北大。

  老师基本上来自于考古所跟北大。

  这个训练班一开就是五届,培养大量考古行业的基层骨干力量。

  所以北大师长带领学生去做考古实习的时候,关系遍布全国各地。

  很多关系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。

  北大不少师长跟蒋若是认识也是因为如此。

  吴荣增老师以前也是北大的学生留校任教之后,当年,好像还当过训练班的辅导员,只不过后来被抽调去边疆支援内大了。

  说到内大成立,还挺有意思的。

  当时,57年内大成立的时候,野心很大,因为它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北大过去的,所以,当时校领导很霸气,基本上是参考北大的办学模式。

  北大咋办,内大就咋办。

  北大有考古专业,内大也上考古专业。

  师资条件咋样先不说。

  也是这样使得内大成为国内比较早成立考古专业的高校之一。

  奈何,因为各种原因,后来坚持不下去了。

  许婉韵口中的吴荣增老师也是这个时候被派到内蒙去支援内大的。

  得知吴老师的故事,苏亦说,“挺遗憾的。”

  其实也不遗憾,因为许婉韵随口又跟他说不少关于蒋若是的五铢钱断代方法的事情。

  他在资料室拿这本书,都没来得及看,就还回去,结果,转身,她就赠送自己一本,也不知道她怎么弄来的。

  不过一想到她父亲曾经是北大教授,苏亦也就释然。

  遗憾的是,他没有什么准备,没啥回礼。

  许婉韵说,“欠着,到时候,从广东回来,给我带特产就可以。”

  这样也行。

  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。

  合适当媳妇。

  苏亦问,“婉韵姐,明天几点的火车,我送你。”

  却没想到许婉韵说,“不用送,凌晨的三点多的,明天中午到。”

  苏亦点头。

  离开对方的住宿,返回自己的房间。

  回到房间,陈飞并不在。

  陈飞也是多年未回北京,同样需要拜访不少长辈,这两天,对方也是早出晚归。

  苏亦也习惯。

  所以也懒得继续返回文史楼阅览室,直接在住宿翻看《洛阳烧沟汉墓》,这是考古所在59年编撰考古报告。

  是秦汉考古主要的发掘资料之一。

  而主要编撰者就是蒋若是。

  这人还是很厉害的。

  早年齐鲁大学文史系肄业,然后参加了北大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。

  跟北大的众多师长关系都不错。

  而且后来还是著名的古钱币专家,他将考古学方法应用于古钱币研究领域,主编《中国钱币大辞典·秦汉编》,又出版《秦汉钱币研究》一书,曾多次荣获中国钱币学会最高学术奖“金泉奖”,在学术界很有影响。

  洛阳汉墓研究工作他是总集成,他主持编写的《洛阳烧沟汉墓》,把225座两汉墓葬分为六期,为中原地区的汉墓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年代序列,被中外考古学界称为中国“汉墓编年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”。

  当为汉代考古的奠基之作,至今仍是全国汉墓研究的标尺和经典。

  前世,苏亦对古钱币没啥研究,古钱币在博物馆也见过一些,但都是走马观花,他也不研究秦汉考古。

  要不是苏秉琦先生的缘故,他这次都不会细看《洛阳烧沟汉墓》,但现在翻看,才发现这份报告,确实很经典。

  苏亦越是翻看这本书,就越觉得蒋若是的牛掰。

  这种牛人。

  日后,应该是要认识的。

  要能拿到签名跟墨宝,最好不过。

  这个时候,苏亦也不得不感慨北大学子的幸福。

  顶着北大的光环,获取无数优质资源,认识无数行业大佬,最终也会变成行业大佬。

  也不知道啥时候,自己会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  前世没有机会,今生来补吧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82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