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051章:考古地层学_我在北大学考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积总厚度150-285厘米,甲乙两个区域的地层堆积也大致相同,自上而下基本可分为四层。”

  田野考古的地层堆积,可以说是考古学文化遗存的载体。

  弄清楚一个遗址的地层堆积状况,为遗址的年代和分期,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和条件。

  河宕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并不复杂,文化层之间层次分明,比较简单明确的。

  也容易就辨别。

  从探方的剖面都很有很清晰的分界点。

  当然,文化层,也不是随意划分的,而是要根据土质、土色及其包含物以及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来划分地层。

  这面涉及到一个考古基础知识——考古地层学。

  曹子钧有些自嘲,“我毕竟不像杨队他们一样是科班出身的,我是半路出家的,所以对于一些理论知识也弄不太明白。比如考古地层学什么的。”

  说完,望向苏亦。

  苏亦会意,接过他的话,“其实,考古层学的概念也不复杂,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奠基人就是梁思永先生。尤其是在30年代对安阳殷墟后冈遗址的发掘中,梁思永先生在地层学上证明了小屯、龙山和仰韶文化的年代关系,也就是著名的后岗三叠层,赢得了中国考古地层学之父的美誉。不过我也只是会理论,具体分辨土质、土色我也只是纸上谈兵。”

  曹子钧说,“从这段话,你就比我强太多,我只是看过杨队他们是如何分辨的,自己却不行,我更多是做辅佐工作,比如测绘,画图,登记整理资料之外的,具体发掘,布方还得杨队他们来。所以,这个方面,我能够教你的不多,反倒是我向你学习了。”

  苏亦谦虚,“曹哥,你可别笑话我,我真的只会纸上谈兵。”

  曹子钧笑,“你这还是纸上谈兵,我连纸都不配拥有了。”

  这个时候,存在感一直不是很高的沈明,忍不住了,“不像我,只会埋头苦干,我说,你俩,能不能别聊了,师傅们都等你俩挪开脚呢。”

  考古工地的工人师傅,除了专业技工之外,还不少当地雇佣的村民,尤其是大型遗址所在地的村民,基本上都是熟练工种了。

  比如,二里头遗址附近的村民,只要地里没活,摇身一变就是考古工地的发掘工人。

  而且,考古工地上经常会有人过来参观,除了考古研究人员,还有各色各样的名人领导学生什么的,所以,见到苏亦出现在这里,也不意外。

  甚至看到曹子钧带着苏亦观看探方,都很懂事的给他们腾开位置。

  实际上,这些工人也喜欢看热闹。

  好不容易有这种光明正大的偷懒机会,他们才不会错过呢。

  对于沈明的话,他们选择无视。

  倒是曹子钧的教学,却尽心尽责。

  等沈明拉着苏亦铲土的时候,他还说,“来之前,杨队让我考考你的基本功。”

  “啥情况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82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